:::

  兒少被害人的保護工作與溝通要點

💡司法程序中的兒少保護工作

聯盟於6/21(五)辦理的「創傷與暴力知情照護學習論壇─兒少保護服務者之專業性實務精進」,邀請到來自英國基爾大學(Keele University)的黃菁瑜教授,本次要分享的懶人包與教授在課堂上提到的「兒少保護工作」有關!

小編替大家整理出了兒少受害者針對所遇事件可能產生的反應、遭遇事件後的揭露意願,以及作為周遭重要他人,該如何與兒童談論創傷事件等重點內容,如果發現內容有誤/建議修正之處,歡迎大家多多包容提出意見~謝謝!

📌四大常見虐待類型

兒童在司法程序中的角色可能出現證人、被害人與嫌疑人這幾種角色。針對兒童較常遇見的案件,在此次課堂主題討論的「兒童虐待」中,以「性虐待」、「心理虐待」、「身體虐待」與「疏忽」此四項行為主要虐待類型,其中「 #性虐待 」尤為常見。

在英國2017年逮捕人次中,有78,000人(10%)為10-17歲的兒少嫌疑人(Home Office, 2017);而在台灣,依台灣警政署犯罪統計,2016年17歲以下的兒少嫌疑人有11,215人。

兒童遭受各式虐待、暴力的情形層出不窮,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行為模式辨別虐待類型──

性虐待:此種類型發生於強迫、說服(包含威脅或利誘)兒童參與性相關的行為或活動,特別要注意的是,與性有關的行為活動並不一定要實際接觸,現今有某些兒童性虐待也可能透過虛擬網路發生。

心理虐待:兒童的情緒需求不被滿足、或甚至被虐待。不被滿足常見的情況有孤立、忽視;虐待則常有故意驚嚇、貶低或謾罵兒童等情況出現,此種類型針對於心靈、精神上的折損,未來將影響到兒童的自尊與自我肯定。

身體虐待:此種類型會以直接(肢體)、間接(外物)方式傷害兒童,是四種內最能明顯觀察到的,比如兒童身上會出現瘀青、割傷等。

疏忽:兒童的基本生活需求經常被忽視而無法滿足,比如經常沒吃飽、沒洗澡、沒有人理會都是照顧者疏忽職責的展現,此種類型可能身上不會有明顯外傷,不過多數能觀察到兒童外觀有營養不良、衣服髒亂等狀況。

12月-2(1).png

📌八項兒童不願揭露事件的原因

社會大眾經常在看到創傷事件後,疑惑受害者為何在事件發生後「沒有說出來」,在教授分享的內容中有提到,英國2007-2013年的幾項研究中,就已發現兒童受害者願意揭露曾遭性侵的比例很低,例如小時候曾被性侵的兒童,通常在兒童時期不曾揭露性侵事件,往往會在成人後才開始說出(London et al,2008; Lyon,2013);另外在有生殖器淋病的兒童中,願意揭露被性侵害的比例也低於半數(Lyon,2007);再者,更曾有23%遭性侵的兒童,最終在地方法院上更撤銷了對加害者的告訴(Malloy,Lyon & Quas,2007)。

種種研究結果表明,暴力事件的兒童受害者哪怕身在安全的環境、亦或是已經長大成人,都仍無法輕易地將所遇事件闡明而出,而兒童之所以不願意揭露,被認為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羞恥/罪惡感

●擔心加害者報復

●害怕加害者

●害怕不被相信

●害怕法律與官方流程

●兒童可能想要保護加害人(對方可能是自己的家人/照顧者)

●不知道如何求助

●不知道何謂受害

我們可以看見,上述這些原因,其實不單是兒童受害者,在暴力事件下的成人受害者,也可能基於上述某些原因而不願意揭露。由此可知,比起要從哪些管道進行協助,如何先讓受害者「敞開心房」,願意向外尋求幫助,可能才是兒少保護工作優先要關注的重點。

12月-2(2).png

📌與兒童的初步詢問要點

當我們的工作需要詢問兒童時,「如何詢問」及「詢問的內容」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大腦內的記憶分為兩種──回想記憶(Recall)再認記憶(Recognition)

再認記憶屬於封閉式回憶,對於事件的回想與重塑比較沒有幫助,因此在詢問兒童時,要儘量避免像是非題、選擇題、事先預設立場的問題及兒童尚未提供資訊的問題等。是非題、選擇題會造成兒童在回答時被限縮範圍,只能回答是與否、或回覆只能二選一;事先預設立場及兒童尚未提供資訊的問題,比如在兒童未說出任何內容的情況下,直接詢問「他打你,對不對?」,會讓兒童先入為主誤以為「我被打了」而順著接下去回覆,這會容易造成兒童回憶的誤導,甚至會形成錯誤記憶。

其實在詢問兒童時,更重要的做法是要「引導」自由發言,這個做法與開放式回憶的回想記憶有關,透過開放式與指示性的問題,讓兒童自行回想事件有關的人事時地物,才更有利於重建事件的完整經過。開放式問題通常不會具備特定範圍,例如會詢問兒童「發生什麼事了?」等,將話語的主導權放在兒童身上,諸如如何描述事件經過、描述的篇幅及其中包含的人物等詳細資訊,都由兒童來描繪出事件範圍,主動提供相關訊息。而指示性問題,則適合與開放式問題交叉使用,建立於兒童提供的基本資料之上進行詢問,例如「你說的這件事是在哪裡發生的呢?」等,這時可以針對事件中遺漏掉的人事時地物,進行更細節的確認,以利統整所有與事件相關的資訊。

12月-2(3).png

📌與兒童溝通創傷事件

對許多成人受害者而言,要他們在長大後再次提起兒時發生的創傷,就像是硬把傷口上的結痂撕開,仍然會血流如注,因此更不用說與事件發生沒多久後的兒童進行溝通,許多照顧者會認為明明是每天看著的孩子,此刻卻難以開口,這都是正常的反應。

在試著與受害兒童談論創傷事件時,以下有幾項大原則的重點需要注意──

●「聽」孩子說而不是「逼」孩子說

●表達關心、支持

●不責怪、不批判、不打斷

●不預設立場(提醒自己,當時你不在場,不知道發生什麼事)

●抱持開放、有耐心的心態詢問

●尊重孩子的選擇

●錄音/錄影存證

●與兒童討論通報/報警事宜

●善用專業協助

12月-2(4).png

在活動現場時,有熱心學員向講師詢問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小編在此也想和大家分享這個疑問。該學員詢問講師「如果遇到非常緊急的狀況,需要孩子儘快說出完整的事情經過,有沒有什麼辦法協助孩子更快說出來呢?」

小編認為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一方面可以理解這位學員的熱心與積極,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提供兒童幫助,但另一方面也能瞭解他在過程中感受到的掙扎,如果要加速獲得事件的相關資訊,便意味著可能讓兒童面臨二度創傷的風險。

當下講師給予的回覆是「只能等待,這種事情是急不得的,如果為了加速協助事件處置,反倒再次造成兒童創傷,那便失去了溝通的意義。」(大意轉述)。

針對這個小小分享,如果夥伴們有任何經驗談或個人想法,都歡迎在留言處與我們討論,這個問題小編也認為暫時無法有很明確的回覆,但希望能為大家帶來思考,所以還是寫了出來。

無論是作為協助受害者的專業人士、亦或是受害者周遭的親朋好友,我們最基本能做的,就是不要用自己的焦慮與擔心,去強迫受害者揭開瘡疤,有時候需要等待、需要時間消化,需要等待結痂自己剝落,待傷口僅剩一層淡淡的傷疤,才能緩緩地讓受害者娓娓道來。

看到這裡的每個工作者,想請各位跟自己說聲「辛苦了」,在各自崗位上努力耕耘的每一個你,是保護網絡裡重要的一分子,也是每個孩子眼中最閃閃發亮的背影。

12月-2(5).png

 

🔎聯盟回顧:

【#聯盟活動|#創傷知情 從MeToo看國際與臺灣-性侵害被害人訪談發展與回應】

https://www.facebook.com/tcavtw/posts/pfbid0nqFnGYjUozVS1EfmxQ6beoJX3W7vVAupGhRX98b8yEiqtCNyvXdWBM5pRTbHAtq4l

【#聯盟活動|#創傷知情 活動實務懶人包─ Dr. Ray Bull教授篇】

https://www.facebook.com/tcavtw/posts/pfbid02AsdDa5df2gui3af49aHW4sqNzuFMgZfcJGaTXDkavQraHmCryeEpANZEoA2eQbfsl

【#聯盟活動|#創傷知情 活動實務懶人包─ 黃菁瑜助理教授篇】

https://www.facebook.com/tcavtw/posts/pfbid0EDN9a557EJzA6X12K1WErPqY5qY3SBmBLU6u2iBBBFng9C6ECtRjRGBVzTFbn3Wzl

【#聯盟Vision|#懶人包 – 親密關係篩檢工具「Ask Three Questions」介紹推廣】

https://www.facebook.com/tcavtw/posts/pfbid02N92sokyA2G7r6Fuj8vBBqwZmrLyVLK8Lpc8qjKeco1xraEwuu4jNLhu1kSJpqT9El

 

📖資料來源:

【113/06/21創傷知情論壇授課內容】

專業知能視角提升 ─ 兒童友善的兒童保護工作, 黃菁瑜助理教授

 

新增日期:11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