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是正義的開始」
我們經常看見眾多案件中形形色色的被害人,他們的身影有時淡薄、有時深刻。
這些勇敢的倖存者,需要我們的社會提供更包容的環境與眼光,因為創傷並非僅透過外在肢體、表情呈現,有些傷口埋藏在心裡,深不可見。
這與我們6/9資源講座提到的一個重要概念相關──「調適負荷(Allostatic Load)」。
今天這篇貼文,小編想和各位從司法案件下的被害人視角出發,分享五個與創傷知情有關的重要觀點:
(以下資訊如有誤植,歡迎在留言處更正小編!)
🧠調適負荷的定義與科學機制
調適負荷(Allostatic Load, AL)指的是身體在長期或反覆處於壓力狀態下,為維持生理穩定所產生的「累積性耗損」,例如包括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濃度上升、自主神經系統與免疫系統功能失調等,進而影響心血管、代謝與認知健康。當一個人經歷持續性的創傷壓力,如兒童期虐待、家庭暴力或性暴力等,其調適負荷會在無形中逐漸升高,導致憂鬱、焦慮、認知障礙與慢性疾病的風險大幅提高。
實證研究指出,調適負荷是一項可量測、跨系統的生理指標,可作為預測健康與死亡率的重要變數,並與性別、社會階層、種族等社會決定因子交互作用,揭示弱勢者所面臨的結構性健康不平等。
⚖️被害人行為與法庭表現
在司法實務中,被害人可能表現出「非典型」的反應模式,例如反覆修改陳述、面無表情、說話模糊,這些反應往往被誤解為「說謊」或「不可信」的。然而,從調適負荷觀點出發,會發現這些行為可能正是身心創傷下自然產生的結果。研究發現,創傷事件會改變大腦中處理記憶與情緒的結構,如海馬迴、杏仁核與前額葉皮質的功能失調,導致記憶難以組織與提取,甚至會出現情緒隔離(emotional numbing)現象。
當被害人站上證人席時,他們所處的壓力環境與過往創傷經驗可能互相觸發,進一步加重調適負荷,導致敘述斷裂或情緒反應不穩。因此,我們不應以刻板的「完美被害人(The Perfect Victim)」形象來判斷可信度,而是要從心理生理反應出發,理解被害人當下處境與神經系統運作,在審問或詢問過程中應採取創傷知情的視角,避免造成誤判、責難或二度傷害。
📑司法鑑定與判決影響
在性侵害或家庭暴力案件中,被害人常面對「無物證、無目擊者」的處境,此時其身心反應與心理創傷經歷成為關鍵佐證之一。台灣近期的研究顯示,若案件中附有 PTSD 鑑定報告,法院更傾向認定被害人說法具備可信度,進而提高有罪判決的機會。不過,實務上心理鑑定資源仍屬稀缺,在缺乏清楚的量表、標準與制度支援的情況下,仍導致實務上鑑定難以廣泛運用。
國際研究亦指出,將調適負荷指標納入司法心理鑑定,可提升鑑定客觀性與跨領域合作品質,作為證人可信度評估、復原狀況追蹤的輔助工具之一。由此可知,若能發展具創傷知情基礎的鑑定模型,不僅能提升被害人支持系統,也有助於司法裁判品質提升。
🎭系統性偏見與二次傷害
司法系統在處理性別暴力案件時,若缺乏創傷知情觀點,極易將被害人不符「完美被害人」形象的表現(如未立刻報案、未強烈反抗、出庭時看起來「冷靜」等)視為證據不足或存有疑點,進而產生指責與污名。這些標準無視身體與心理所承受的長期調適負荷,將錯誤的期待轉化為質疑與懷疑,這種基於無知或刻板印象的回應,即構成制度性二度傷害。
受害者學(Victimology)指出,司法程序應理解被害人的創傷歷程與壓力反應,調整程序設計與人員態度,否則將進一步強化弱勢者的心理耗損與社會邊緣化處境。將調適負荷作為概念引入制度討論,能有助於可視化這些「隱性創傷」,讓制度從冷酷的程序邏輯,轉化為支持復原與正義實踐的環境。
🌼辨識他人創傷,也回頭照顧自己
在創傷知情司法的實務現場,我們不僅需要理解被害人「為何有這樣的反應」,更要學會辨識這些反應背後的根源──可能是長期暴力經驗,也可能是司法歷程本身帶來的再次創傷。理解的第一步,不是對方說了什麼,而是觀察他當下的身體語言、情緒狀態與語句邏輯是否呈現壓力訊號。
然而,這份敏感度的養成不僅仰賴知識,更需要助人者本身具備良好的自我覺察與情緒韌性。研究指出,司法與助人工作者若長期處在高張力的環境中,容易產生「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與「同情疲勞」(compassion fatigue),進而影響他們對倖存者的耐心、理解與支持品質。
因此穩定自身狀態,正是有效支持他人的起點。創傷知情實務強調:「一個安全的環境,需要由一個感到安全的專業者來建立。」身為司法人員、社工、心理師或任何助人角色,當願意面對自己的情緒疲憊與歷史創傷,也才更可能以尊重與同理,陪伴他人度過創傷的迷霧。
✨在壓力與傷痕交織的洪流裡,我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地存活下來。
或許在人生某些時刻,你會遇見那些背負著創傷的人,也或許,你自己正是還在努力走著路的倖存者。創傷知情不只是學習理解他人,也是在練習放下對「自己該怎麼樣」的期待,從安全、尊重與同理,重新開始彼此信任。
是的,傷疤並不會消失,它帶來的傷痛可能也無法消滅,但我們將學會擁抱自己、擁抱他人的傷疤,我們將一同看著傷痕變淡,最後留下足以被接受的樣貌。
這從來不是結局、不是結束,我們會持續佇立在這,在這壓力與傷痕交織的洪流裡,用自己的方式,繼續存活下去。
📖資料來源:
Beckie, T. M. (2012). A systematic review of allostatic load, health, and health disparities. Biological Research for Nursing, 14(4), 311–346.
Juster, R. P., McEwen, B. S., & Lupien, S. J. (2010). Allostatic load biomarkers of chronic stress and impact on health and cognition.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35(1), 2–16.
Bride, B. E. (2007). Prevalence of 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among social workers. Social Work, 52(1), 63–70.
Orth, U. (2002). Secondary Victimization of Crime Victims by Criminal Proceedings. Social Justice Research, 15(4), 313–325.
Gormally, S., & Devaney, E. (2021). Trauma-Informed Practice and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A Systematic Narrative Review. Irish Probation Journal, 18, 140–155.
新增日期:1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