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盟於8/15(五)舉行的活動──「創傷知情實務工作坊──從早期識別到專業韌性的實踐之路」圓滿落幕!🎉
本場活動邀請到來自社團法人台灣兒少權益暨身心健康促進協會(TACA)的四位專業講師── #黃怡禎諮商心理師 、#徐藝溶諮商心理師 、#林芮璿社工師 、#鄭玉蓮社工師 聯合帶領,陪伴學員一同從神經系統識別創傷的生理反應,到體驗式探索自身界線與自我照護的可能性。
🌿 本次課程以「神經系統與生存姿態」為起點,介紹身體在面對壓力與威脅時可能出現的各種狀態——對抗、逃離、凍結,並透過案例、圖譜與體感覺察,幫助學員認識不同的「生存姿態」與其背後的安全需求。講師們帶領大家認識每一種生存姿態下的語言、呼吸、肌肉張力等互動特徵,也讓大家思考:如何辨識個案的狀態?又如何提供真正有安全感的回應?
課程也強調觀察與辨識個案壓力訊號時,不能只看表象,而要理解其身體與神經系統的保護性運作。
💬 「每一種生存姿態都是為了活下來。」
有時候,個案的情緒激動、沉默或乖巧等種種表現,不代表「不配合」,有可能是神經系統還沒感受到安全──這樣的理解,對實務工作來說,是更真實也更溫柔的出發點。
🌀 下半場我們進行了分組實務演練,邀請學員親身體驗扮演「助人者」、「個案」、「觀察者」,在模擬對談中練習同理、界線、傾聽與回應。大家討論踴躍,不同體制下、不同身分背景的參與者,都分享了自己在現場工作中的困境與糾結,又或是面對創傷經驗時的挑戰與無力,以及在不同角色中的掙扎與收穫。
🌱 講師們也透過「覺察地圖」與「自我調節菜單」設計,幫助大家思考:自己處在什麼樣的神經狀態?又有哪些方式能幫助自己回到安全與穩定?
●「我現在的身體正處於什麼狀態?我需要什麼?」
調節菜單是為每個人量身打造的照顧練習,從簡單的深呼吸、飲食、移動等行為,到尋找值得信任的他人互動——都是幫助我們「回到自己」、「回到安全」的重要工具。
這些練習不僅貼近真實生活,也回應了助人工作的核心提醒:在陪伴別人之前,我們要先看見自己的需要與界線,練習在壓力中調節自己,才能走得長遠,也才能更穩定地成為他人的支持者。
💬 小編Memo:
或許我們無法抹去創傷曾帶來的痛苦,但我們可以陪伴個案,重新學會與自己的身體共處,慢慢建立起調節神經系統的能力,一點一滴找回安全感。
我們也許不會被記住名字,但那段「曾被好好對待過」的經驗,會留在他們的記憶裡。
那一刻,他/她是被看見的,是安全的,是有人同在的。
而對於助人工作者來說,這樣的陪伴,也往往是療癒自己的開始。
💡 感謝所有參與者用身體感受、用真誠回應,讓這場工作坊不只是知識的輸入,更是一次集體的覺察與連結。從創傷知情的觀點出發,我們期待推動的不只是制度改變,更是人與人之間,看見彼此、理解彼此的可能。
📣 身為助人者的你,是否也曾在一段陪伴中感到疲憊、懷疑、甚至無力?
這正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創傷知情的視角與練習。不只是為了他人,也為了讓自己在支持的路上,像曬進房間的光——即使安靜,卻能溫暖每一道縫隙。
❤️ 願我們終能成為一片安心之地,讓創傷得以安放,讓人得以休息。
📌 想持續獲得創傷知情最新活動與相關資訊,歡迎追蹤聯盟粉專!
🔎過往成果回顧:
【#聯盟Vision|#懶人包 – 親密關係篩檢工具「Ask Three Questions」介紹推廣】
【#聯盟Vision|#懶人包 – 兒少被害人的保護工作與溝通要點】
【#聯盟活動|#創傷知情 - 創傷與暴力知情照護學習論壇─健康、創傷與2030永續發展目標】
【#聯盟活動|#創傷知情 - 創傷與暴力知情照護學習論壇─兒少保護服務者之專業性實務精進】
【#聯盟活動|#創傷知情 - 創傷與暴力知情照護學習論壇─助人工作者之替代性創傷自我療癒】
新增日期:11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