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盟於9/25(四)舉行的多元化資源交流講座──「兒童與青少年的創傷應對—建構安全且具支持性的陪伴策略」圓滿落幕!🎉
本場活動邀請到來自 #冬青心理治療所 的 #金融所長 ,與大家一同探討「當孩子受了傷,我們能怎麼陪伴?」這個看似日常,卻相當深刻的議題。
🌱 本次講座從創傷知情照護的觀點出發,深入談及創傷如何影響孩子的學習、情緒與人際互動。金融心理師不僅結合了豐富的研究與實務資料,更在講述中穿插親身經驗與臨床觀察,讓不少白紙黑字上的理論鮮活了起來,使在場的一線工作者都能從中找到共鳴。
💬 小編Memo(※註:並非講師原話,以下為小編自身的消化吸收紀錄!)
▲創傷不是單一模樣,它常與「焦慮」與「安全感」糾纏,是孩子保護自己的方式。
▲「人有情緒,才會感受到自己存在」——作為人必須存在「不理性」的部分,才能感受到自身清晰存活的證明。
▲助人產業伴隨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與同理心疲乏(Compassion fatigue),因此需要自我照顧與團隊支持,才能走得長久。
🧠 「創傷知情不是要我們解決一切,而是提醒我們調整視角。」
當孩子展現在課堂上「不專心」、在家中「過度敏感」、在人際中「容易暴走」等情況,我們是否有機會多問一句:「他是不是正處在一個他無法控制的情緒裡?」
有時,創傷留下的痕跡不在語言裡,而藏在每一次過度反應的背後——那或許正是孩子的求救訊號,等待著有人去發現。
助人工作者的目標不在於拯救、而是在於「陪伴」;同時陪伴雖然不會讓創傷消失,但是在傷痛浮現的時候,我們能讓孩子知道:「我在你身邊,我看見你了,你不是孤單一個人。」
🌻 「照顧他人」的第一步,是練習覺察與照顧自己。
助人工作者的替代性創傷與同理心疲乏,是這條路上難以避免的關卡。若我們從未停下來照顧自己的狀態、整理內在感受,就可能在一次次耗竭中漸漸麻木,甚至誤解了原本想支持的對象。
每一個助人工作者都要記得找到可以喘息的空間,無論是在自我、團隊的空間中,除了為孩子營造出具備安全感的環境之外,也要幫自己及團隊建造良好的後盾,才能走得穩、走得久。
❤️ 願我們在陪伴孩子度過創傷之時,也學會溫柔地照顧自己;願我們都能成為孩子生命中那片安靜的遮蔭,不急著拉他們走,只是靜靜地待著、陪著,一起等待天晴。
📌 想持續獲得創傷知情最新活動與相關資訊,歡迎追蹤聯盟粉專!
🔎過往成果回顧:
【#聯盟Vision|#懶人包 – 親密關係篩檢工具「Ask Three Questions」介紹推廣】
【#聯盟Vision|#懶人包 – 兒少被害人的保護工作與溝通要點】
【#聯盟活動|#創傷知情 - 創傷與暴力知情照護學習論壇─健康、創傷與2030永續發展目標】
【#聯盟活動|#創傷知情 - 創傷與暴力知情照護學習論壇─兒少保護服務者之專業性實務精進】
【#聯盟活動|#創傷知情 - 創傷與暴力知情照護學習論壇─助人工作者之替代性創傷自我療癒】
新增日期:11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