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k Three Questions」三個問題辨識工具介紹
聯盟於6/7(五)辦理的「創傷與暴力知情照護學習論壇─健康、創傷與2030永續發展目標」,邀請到來自英國基爾大學(Keele University),長期致力於女性健康、更多方接觸家庭暴力、社會照護及母性角色創傷修復的June Keeling教授。
本次要分享的懶人包就與June Keeling教授在課堂上提到的研究工具──「Ask Three Questions」有關,小編將帶領大家一步步瞭解該工具的內容、研究目標以及它對受害者能帶來的幫助,以下講解過程中會儘量以原文想呈現的意譯為主,但如果還是稍有偏頗、或內容有錯誤的地方,還請大家不吝指教點出,謝謝!
📌篩檢工具四大特性
近年來,親密關係中的暴力議題日益受到重視, #防止暴力 的字眼與標語在我們生活中早已是無法割捨的存在,然而親密關係在台灣的樣態也正隨著時代轉變,現行的關係不再侷限於兩性,而是有了更多元、廣闊的包容性,唯一不變的態度是,體制範圍的擴大不代表少數犧牲,我們仍舊希望在營造一個更好的社會環境時,能同樣提供各式各樣的人們自由生存的空氣,在不遺留任何一人的情況下,做到彼此尊重的和平共存。
June Keeling教授與其他英國夥伴的研究團隊意識到,在親密關係過程中、甚至更早期的「隱性」暴力行為辨識一直是個難題。研究團隊開發的「Ask Three Questions」工具,正是想嘗試突破這個困境,這個創新工具不僅代表學術性研究,更是一個跨文化、跨語言的社會防護網。團隊預期未來要朝向使用版本的國際化,除了英國使用的英語、威爾斯語、波蘭文、羅馬尼亞文、遮旁普語言及烏爾都語等,更會提供中文、印度文、西文、法文等語言。
與傳統防暴工具不同,該工具並不僅限於篩檢直接的肢體暴力,而是希望能深層檢視親密關係中更隱微的控制行為,如伴侶對個人行蹤、社交、經濟的不當掌控。且工具在設定上內容簡潔扼要,不限制僅有專業人士才得以使用,因此無論是社工、心理諮商師還是一般民眾等身分,都能透過易懂的內容進行檢測。
這個工具打破了過往只關注兩性關係的框架,許多親密關係暴力受害者往往在遭受傷害後才尋求協助,因為外顯的暴力行為(如瘀青、傷口等)確實是最好辨識的因子之一,但這個工具的意義在於,如果時間可以倒流,希望人們能用更敏銳的雙眼來檢視即將進入、或已經身在其中的親密關係,阻絕暴力萌芽的方式不單是在暴力行為發生後保護自身,在前期與伴侶或心儀對象的相處上,或許就有很多眉眉角角能提供線索。
不過還是要重申,上述所提到應該具備的「敏銳情感觀」,並非是在責怪以往的受害者沒有保護好自己,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度過的,都是彼此僅此一次的人生,所以在這段過程中,沒有所謂「應該早點知道」、「應該早點學會」,有時我們必須直接遇到實際情況,才能從經驗中學習,所以無論是什麼狀況,也請各位無論是自身或親朋好友遭遇暴力行為,都請不要責怪親密關係中的受害者。
📌研究工具之推廣目標
這批懷抱社會使命的研究團隊,希望透過工具達到的目標分為三大面向──「預防」、「合作」與「發表」。
「預防」:如同上段描述提及,透過此工具可辨識早期親密關係中的脅迫與控制現象。例如伴侶必須無時無刻掌握對方的行蹤、要求傳送定位等,有諸多隱性的行為在親密關係中有時會被誤以為是愛意的展現。
「合作」:集結各路專業,組成跨域團隊,無論是實體或網絡管道,藉由合作以便能更透析親密關係暴力此一議題的複雜性,如同現行國內在推行暴力防止、創傷知情等議題上,皆希冀達到結合社政、司法、警政、衛政、教育等各方先進專業知識的整合。
「發表」:該團隊在不斷的整理研究資料中,也提到預計會不斷透過學術期刊、國際研討會活動等相關管道,將研究成果公諸於世,期望能觸及更多關心此議題的專業人士和大眾,共同推動社會進步與喚醒社會意識。
📌Ask Three Questions的三個關鍵問題
「Ask Three Questions」工具所用來篩檢早期親密關係中的脅迫與控制行為,將以三個簡單的「疑問句」呈現,這三個疑問句各有其代表的意義,以下也將附上原文對照與小編個人的註解舉例,供大家作為理解工具的參考。
1.自主性 Autonomy
您的伴侶是否會干涉您選擇自己想要穿的衣服?
Does your partner interfere in your choice of what you want to wear?
小編解析(僅供理解參考):
在親密關係中,有時我們會遇到伴侶說「我不喜歡你這樣穿,你”應該”穿這個」等等的話語,這裡要注意的是,伴侶的評價或言論重點在於是否為「意見提供」,僅是提供意見並不等於「強迫性」,但如果伴侶的話語或說話語氣帶有強迫性,讓你有「如果我不這樣穿就很醜」、「如果這樣穿對方就不喜歡我」等感受,那對方的話語就是一個踰矩的意見。
在每段親密關係中,無論任何一方都應有自由穿衣的權利,若連基本的生活日常選擇(如外觀打扮等)都必須受到限制,那你在親密關係中便失去了自主性。
2.選擇性 Choice
您是否必須向伴侶解釋購買您的所需物品是合理的?
Do you have to justify to your partner any money you spend on the things that you need?
小編解析(僅供理解參考):
舉例來說,近年來有許多家電廣告會推薦大家買全身按摩椅,按摩椅並非一個生活的所需品,但如果就長期效益來看,當你累了一天回到家,洗完澡後又獲得按摩椅舒適的放鬆,或許按摩椅能帶來提升睡眠品質、改善生活習慣等益處。當你在評估過後決定買下按摩椅,結果伴侶卻對你說「你這樣買很浪費錢」、「你買這個我們約會就不能去好一點的地方了」等話語,這時親密關係的互動,便可能產生限制選擇性的情況。
無論親密關係是否有訂定共同的開銷標準(如AA制、AB制或約會基金等),假設前述的「非必需品」是你個人另外存錢買下、亦或是有規劃性地理財買下,伴侶對於你的個人金錢使用就不該有過多的介入,因為彼此皆已是獨立的成年人,個人金錢使用原則上不該受到伴侶的侷限,或因伴侶要求而限縮其選擇性。
(※特別強調:上述情況是建立在有明確合理的理財觀念下,不鼓勵報復性消費等)
3.孤立性 Isolation
當您不在伴侶身邊時,對方是否堅持要知道您在哪裡或和誰在一起?
Does your partner insist on knowing where you are or who you are with when you are not with them?
小編解析(僅供理解參考):
如果你在親密關係中,遇到伴侶希望你無時無刻報備行蹤,完整詳細地告知和什麼人、做什麼事等,可能就要注意伴侶是否經常有此類具「控制性」的行為。同時也要注意,這裡是強調對方是否「堅持知道」,如果只是基於安全,比如事先並未得知對方行程,突然找不到人而詢問,通常就不屬於上述狀況(建議還是要依當下情況來判斷)。
一段有助於自我成長的親密關係,縱使會非常想要每天與對方黏在一起,也會自然給予適當的個人空間,讓彼此保有自己的生活圈。同時,懂得珍惜、經營親密關係的伴侶也會主動分享自己的生活、周遭的人事物等。自由性與安全感通常是相輔相成,而非同性相斥,因為基於對彼此、對這段關係的信任,所以希望對方除了自己之外,也能有其他豐富的生活,不會因為想獨占對方,而出現想將伴侶與外界隔離的孤立性。
📌研究團隊執行進度
有關「Ask Three Questions」工具的計畫執行,目前有架設簡易網站,提供有意願的參與者「匿名」填寫問卷以提供研究團隊作為蒐集資料,有興趣的夥伴們可以前往以下網址填寫問卷。
●網站連結:https://ask3questions.today/
●注意說明:
1.上方工具列有語言列表,夥伴們可以將網頁翻成繁體中文後再進行填寫。
2.基本資料僅會詢問您的性別(含多元選項)、年齡與居住國家。
3.左下角設有「X EXIT」緊急跳出視窗鈕。
🔎聯盟回顧:
【#聯盟活動|#創傷知情 從MeToo看國際與臺灣-性侵害被害人訪談發展與回應】
【#聯盟活動|#創傷知情 活動實務懶人包─ Dr. Ray Bull教授篇】
【#聯盟活動|#創傷知情 活動實務懶人包─ 黃菁瑜助理教授篇】
📖資料來源:
【113/06/07創傷知情論壇授課內容】
Validating‘ask three questions’- A novel tool for identifying coercion and control., Professor June Keeling
新增日期:113/12/16